|
发表于 2013-5-24 23:29:56
|
查看: 7522 |
回复: 10
没时间写帖子,先发发以前的吧,翻了一篇3年前写的四川大学观鸟的文章,与大家共同回忆......
鸟旅花溪,观之未期,大隐于心,川流不息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寄居成都时所见到的景象。作为中国早年的业余“观鸟者”之一,他这条千古流传的观鸟记录为成都这座城市赋予了更多自然灵动的气息。而位于蜀都城内的四川大学校园,作为这座城市园林环境的缩影,也年复一年地演映着诗句中的那一幕幕画卷,恭候着,每一位无心闯入的观众。
这是一座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园林老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增,从成都的古城墙外变成了近郊,从近郊又变成了市中心。得益于校园这一静心治学之所,使得这一片城中的绿地得以较为完好地保留至今。百余年来,学校饱经了历次分分合合,直到扩建成现在占地7000余亩的三个校区,这里仅介绍一下现在四川大学的望江校区和华西校区,由于两地的直线距离仅为一公里,又同样处于市中心并且都有着类似的自然生境,因此所分布的鸟类种类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两片校区构成了3700余亩近2.5平方公里的绿地,为成千上万只鸟儿提供了繁衍的家园和停息的驿站。
美,需要透过双眼来探寻;美丽的鸟,需要观鸟者的注目来饰衬。川大业余观鸟的历史据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追溯到1916年,最早在华西校区工作的外来教师和传教士带来了“观鸟”这个在现在看来都可谓崭新的概念。虽然在近代大量前来中国的外来掠夺者都带着浓厚的业余性质,但其中也有作为一种爱好,常年在市区内观鸟,而且主要是通过观察而非采集的手段,随着这些九十多年前观鸟信息的记录,使得川大早早地拉开了在中国西部业余观鸟的序幕。不过在成都解放以后,观鸟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缺乏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土壤,逐渐又重新成为了研究人员的专利,直到50多年后,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内外多元文化沟通的增强,这一悠久而又崭新的概念才又得以重新植入这座西部城市,植入城中的校园,植入到了国人的意识之中,开始扎根生芽。
川大校园的历史虽然悠久,但随着长年的开发和扩建,使得园林化的自然生境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感,多为林下较为空旷的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林,而且相同生境的分布呈严重的斑块化,一些离主道较远的偏隅之处会繁衍出零散的次生或人工的灌木,湿地仅有几十亩插有荷花和睡莲的池塘,绝大部分地域都伴随着频繁的人类活动,外界干扰较大,因此主要的鸟种构成以雀形目的小型鸟类为主。迄今为止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所统计到的鸟类共为142种,其中非雀形目鸟类仅有26种,只占到总数的18%,而根据居留情况来看,旅鸟有60种占总数的42%,留鸟较之少了近一半,为32种占22%,冬候鸟的数量与留鸟相当,有33种占总数的23%,夏候鸟最少,仅有17种占13%。通过简单的统计从中不难窥出,川大鸟类总的种类数量在冬季明显多于夏季,而最黄金的观鸟季节更是集中在了春秋两个时节。
春秋两季乃南北迁徙之盛时,川大位于成都市区南部,地处成都平原的中央地带,西靠四川盆地西缘的南延纵向山脉,因此成为不少候鸟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每到一年的春秋两季,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雀鸟如期出现在校园的一隅。在这里,你几乎能观察到野外手册的地图上成都有分布的所有鹟科鸟类;在这里,你不必再为野外林下那繁茂的枝叶所困扰,善于隐匿的歌鸲会大方地显露它们的靓影;在这里,你能发现一些传统认识里的留鸟却老是神奇地在迁徙时段显现;在这里,你会惊讶于一个 又一个成都市乃至四川省鸟类新记录的发现;在这里,你甚至能泡上一杯浓香的咖啡,谈笑间坐候小鸟在眼前接踵登场......
川大这些丰富多姿的小鸟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和享受,我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为它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和翔实的笔记。记录下了它们的举翅投足,记录下了它们的卿卿我我,记录了它们的愉悦,记录下了它们的哀伤,记录下了新生命的诞生,记录下了对逝去的慰籍......这场大剧,因它们的出演而生动,因我们的记叙而流传。
通过结合过去的观鸟记录和研究记录,对照现在观鸟者自己的观察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校园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变迁。而且通过以后更加持续不断的记录,可以始终而有效地监控下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的校训,在这日渐喧闹的校园中,既然能容得下6万多名学子安静的课桌,那当然没有理由容不下这片为禽鸟所依赖的宁静的树荫。我们期望这样,我们也更愿意朝着这个愿景去努力,期待有一天,校园与鸟儿再也不可割舍,纳下彼此间的投名之状。
|
|